箴谏文化的解读
(一)箴谏一词的释解
明朝徐师曾在《文体明辨·序说》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南朝刘勰《文心雕龙·箴铭》的观点,他认为:“盖医者以箴石刺病,故有所讽刺而救其失者,谓之箴,喻箴石也。”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曾对“谏”作过说明:“谏,证也。”由此可知,谏与证是同义,都有论证与劝诫的含意。
当箴谏二字合用时,原指是用箴石(铁器产生之前,以石料作针灸)刺通病穴,以求治患者。转意用在官场上,箴谏就有新的含意。即以历史上的警世箴言论证贪腐暴政的危害性,告诫当权者翻然改悔,防范历史教训的重演。中国古代使用箴谏由来已久。大凡人患疾病都是阴阳失衡,气血不通所致。古人认为:“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。”当用箴石刺通人的病穴,就会心脉畅通,阴阳平衡,病痛痊愈,发生“行气血而营阴阳,濡腑脏而利关节”的奇效。而在官场中,箴谏最先表现为以言语的形式讲解箴言的大义,用以规劝警示当权者改正弊端,缓解社会矛盾与危机,求得久安长治。《尚书·舜典》曾举出舜设纳言一职的例证,用以说明箴谏的重要性。舜曾当着部下宣布说:“龙,朕 谗说殄行,震惊京师。命汝作纳言,夙夜出纳朕命,惟允。”孔颖达正义说:“帝呼龙曰:龙,我憎病人为谗佞之说,绝君子以行,而惊动我众人,欲遏之,故命汝作纳言之官,从早至夜出纳我之教命,惟以诚言,每事皆言,则谗言自绝,命龙使勉之。”由上例证可以看出,舜是通过设置纳言一职,广开谏路,收纳箴言,杜绝谗言,用以随时提醒监督自己,减少与纠正行政上的失误。同时也表明箴谏作用的突显,使当权者必须设置纳言,专职从事进谏箴言的工作。
(二)箴谏文化的解析
中国古代进入夏商周时期以后,总结了黄帝、尧、舜、禹统治的经验,逐步把箴谏的言语表达方式转化成为文字表达形式。即把有警示与告诫价值的箴辞、箴言、箴铭雕刻在甲骨上,或浇铸在青铜器皿上,使得他具有长久保留价值与长期流转的意义。
中国古代以文字为表现方式的箴谏文化最早渊源于商周时期。商王盘庚曾说:“相时俭民,犹顾于箴言。”(《尚书·盘庚上》)他强调多关注民间对行政的反映意见,特别要注意收集有价值的箴言,以利于治国。另外,西周出土文物《大盂鼎铭文》反映出周初对箴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,即“唯九月,王在宗周,令盂……今余唯令女(汝)盂召(绍)(荣),敬雍德(经),敏朝夕入谰(谏),享奔走,畏天畏威。”这是周初天子令盂绍荣按照德治的要求,早晚收集反映箴谏文化的作品,用规劝告诫当政者,免于过误。这类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的出土,反映出箴谏文化的真实存在与借鉴价值。这种文化形式不同于清廉文化的律己性,而更多的表现为律他性。
又据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载:“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,命百官,官箴王阙。”晋人杜预注释说:“辛甲,周武王太史。阙,过也。使百官各为箴辞,戒王过。”这表明周武王对箴谏文化的极端重视,使辛甲这一当时的高官负责收集整理来自各方面的箴谏作品,用以警戒周王,减少失误。正是在这一基础上,辛甲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的流传影响巨大的箴谏作品——《虞箴》。这部著名的箴谏作品到东汉时期仍然完整保存。另据《汉书·扬雄传》载:扬雄曾认为:“箴莫善于虞箴,作州箴。”即仿照西周的《虞箴》,由扬雄制定了汉朝的州箴,用以警示百官自律。而南朝刘勰在《文心雕龙·箴铭》一文中还说:“及周之辛甲,百官箴阙,唯《虞箴》一篇,体义备焉。迄至春秋,微而未绝。故魏绛讽君于后裔,楚子训民于在勤。战代以来,弃德务功,铭辞代兴,箴文委绝。至扬雄稽古,始范《虞箴》,作卿尹、州牧二十五篇。及崔(因)胡(广复)补缀,总称《百官箴》,指事配位,鉴可征信,所谓追清风于前古,攀辛甲于后代着也。”由上可知,周初辛甲汇编《虞箴》一书以来,标志箴谏文化的正式形式,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,前有春秋的魏绛、楚子,后有汉代的扬雄、崔因、胡广复等,承前启后不断推动箴谏文化的发展。官箴文化以及各项箴谏制度成为匡正君王过失,实现统治阶级内部自我调整,自我挽救的重要手段与方法,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箴谏文化的表现与作用
箴谏文化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,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功能作用。
(一)讽谏形式与作用
据历史文献记载,讽谏形式比较早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,其中,比较著名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与触龙讽赵太后纳谏两个例证。以后者为例,据《史记·赵世家第十三》记载:赵惠文王三十二年(前266年)过世,太子丹继位,为赵孝成王。此时,秦以赵国君主新立,太后掌权,国势不稳,急攻赵国,连拔三城。赵国危机不得不求救于齐国。齐国以赵国长安君为人质,才允诺出兵。赵国太后疼爱长安君拒绝大臣箴谏。左师触龙眼见强谏无果,便转而采取讽谏的形式,要求面见太后。太后不得不面见他,但态度冷淡。触龙入座后自谦地说:“臣腿部有病,很久不能拜见太后。自己猜想太后可能也为有病而苦恼,故愿参见太后,叙聊一番,以了心烦。”太后答说:“老身靠辇车还可以行走。”触龙又说:“吃饭是否减少了。”回答说:“靠喝粥维持。”触龙接着又说:“我现在家中只吃平常饭,吃过要强制步行,每次三四里路,保持阴阳平衡,以利身心。”太后闻后说:“老身恐怕做不到。”但面上不和之气已经缓解。触龙看见情况好转才又说:“我幼子舒祺年小,而我年迈力衰,又非常心疼他,请求您给他补个黑衣之缺,用以警卫王宫,请您恩准我的冒昧请求。”太后问说:“你的小孩值得同情,他几岁了。”触龙说:“他十五岁了,我虽不才,但请求在我死前将他托付给您给予关照。”太后奇怪地问:“男子也怜爱幼子吗?”触龙对答说:“比女人还有过之。”太后笑道:“女人更甚。”触龙对答说:“老臣以为您关爱女儿超过对长安君。”太后说:“你言过其实,对她哪比得上对长安君呢?”触龙对答说:“父母爱子,首先要为他们长久设计。您送女儿出嫁,虽然悲伤,但在祭祷时愿她永不返回,以确保她的地位,并使后代相继为王。”太后也承认。触龙进一步劝说道:“三代之前,赵王子孙仍做诸侯者,还有后继者吗?”太后答道:“我不曾听说。”触龙深情地说:“这种无后继者的局面,不仅不利于诸侯自身,也祸及后代。这是子孙们不行吗?不全是。这因为他们位尊而无寸功,俸厚而不辛劳,只靠先王的恩荫。由此我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的太短暂。只封他以沃土,赏赐以高爵,而不使他为国立功。一旦赵孝成王过世,长安君以何立身呢?”太后闻听很受触动,进而改变自己看法,让长安君赴齐为人质,并令百乘战车随行保护。齐国于是发兵援助,秦兵围困得以解除。由上可见,同样是箴谏文化的表现形式,而讽谏形式比较讲求艺术,注重方法与实际效果,或通过讽喻,或通过反衬的方法,打动人心,启发当事者在家国冲突中做出正确选择,同时,也使国家转危为安。
(二)强谏形式与表现
在中国古代也有社会环境极其恶劣而情势又极其严重的关键时期,统治阶层中的有识之士,不顾个人安危,冲破常规,对君王的倒行逆施实行强谏。比干强谏纣王而三日不退就是突出例证。据《史记·殷本纪》载:商纣王自恃资质超人臂力出众而刚愎自用,贪暴残民,拒绝纳谏,终于造成天下大乱。王子比干曾经入宫劝谏纣王改过从善,而纣王拒谏不听。纣王的重臣祖伊告警说:“现今上天要革殷命,龟甲也显示不吉之兆,不是祖先不保佑后人,而是大王你淫虐自毁前途。现今百姓无不逃离,都说上天将降灾祸,大限已至。大王你想什么办法自赎呢?”纣王根本不加理睬,依然故我。最后祖伊也投身到反抗行列,并得出总论说:“纣不可谏矣。”也就是说关闭了纳谏之门。其后,纣王兄长微子启(母亲出身低微,没被立嫡)也几次婉劝,纣王仍然不听。微子恐怕降罪,同太师、少师商议,最终逃离纣王而去。比干有鉴于此,做了最坏的准备。他说:“为人臣者,不得不以死争,乃强谏纣。”又如《正义·括地志》所说:“比干见微子去……乃叹曰:主过不谏,非忠也。畏死不言,非勇也。过则谏,不用则死,忠之至也。”于是,比干强谏纣王三日不去。纣王怒而宣比干进宫问道:“为何如此坚持?”比干说:“修善行仁,以(忠)义自持。”纣王愈发恼怒说:“吾闻圣人心有七窍(穴),信诸?”于是,“遂杀比干,刳视其心也。”比干强谏被剖心致死,这是商纣王制造的一起人间悲剧。但比干忠勇而献身于强谏却为后世树立“文死谏”的先例,成为有识之士效法的榜样。同时也应指出强谏不同于讽谏,是在统治危机前提下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,而且以付出生命为代价,但在王权专制的环境中暴君专制的条件下很难奏效。这又启发人深入思考内中的原因。
有关箴谏文化的历史思考
箴谏文化作为官箴文化的重要构成,他产生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,出现于专制主义的历史环境中,不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,带有本阶级的局限性与人治社会的特征。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以及当时当地的标准,根据对历史发展有无新贡献的观点考察,就会发现经过扬弃的箴谏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。
(一)箴谏文化具有兼听则明的启示作用
中国古代政治法律环境不同于古代西方的希腊、罗马,具有东方国家的特色。后者由于社会发生动荡,出现政治法律危机时,通常靠选举、罢免等民主政治的方法加以协调解决(其间也不乏暴力斗争的先例,但以前者为主)。在中国古代君权专制的社会环境下,出现社会危机或重大社会矛盾时,也产生了自我调整、自我修正的救济机制。这种救济机制不同于西方,而带有传统中国的特色。从制度层面上看,为维护王朝久安长治,以往各代相继建立了言谏官的箴谏制度,以及给事中的封驳制度等。这些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便是传统的箴谏文化及其思想理论。由思想文化与制度构建两个层面所形成的传统救济机制,对克服帝王专断与统治阶层的过误,造就盛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同时在王朝面临危机时,也可以发挥挽狂澜于既倒的作用。据《汉书·刑法志》载:由于汉文帝接受廷尉张释之的劝谏,合法合理地处理了犯陛案,赢得了民心,树立起法律的权威,推动了文景盛世的产生。又据《旧唐书》卷七十一载:魏征曾多次犯颜直谏唐太宗,使李世民避免了决策上的失误,从而推动了唐朝发展并造就了贞观盛世。《新唐书》卷九十七载有魏征总结箴谏文化作用的一段名言。他说:“君所以明,兼听也;所以暗,偏听也。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。”魏征清楚指明纳谏会开启当权者的治国聪慧,开创盛世的新局面。他的总结是深刻的极富哲理的,也对后世治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。
(二)箴谏制度缺乏可靠保障,难于取得长久效果
箴谏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缺乏可靠的保障,这使谏言者时时要冒极大的风险。根据《新唐书·魏征传》载:魏征曾郑重地对唐太宗说:“愿陛下俾臣为良臣,毋俾臣为忠臣。”太宗说:“忠良异乎?”魏征说:“良臣,稷、契、咎陶也;忠臣,龙逢、比干也。良臣身荷美名,君都显号,子孙传承,流祚无疆。忠臣己婴祸诛,君陷昏恶,丧国夷家,祗取空名,此其异也。”魏征的看法正好说明箴谏制度缺乏可靠保障,才使谏言者付出悲惨的代价。专制君王的拒谏和杀戮言谏大臣,破坏了王朝自我救助的机制,从而导致国家灭亡,只存忠臣之名的后果。进而言之,箴谏文化以及以此为思想基础建立的言谏制度具有严重的局限性,他不能为言谏者提供可靠的保障,只能运作于一时,而不能运行长久。(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郭成伟)